發表文章

目前顯示的是 8月, 2017的文章

舊制度與大革命

圖片
What can be said at all can be said clearly and whereof one cannot speak thereof one must be silent. —Ludwig J.J. Wittgenstein 法國大革命 ( Révolution française ) 代表的一場政治革命,推翻了長久以來統治法國與歐洲大陸的君主制與封建制度,革除根植於社會的舊傳統與風尚,顛覆既有的權力機制與特權,希望創立一個真正自由、平等與博愛的環境。托克維爾做為尚經大革命相去不遠的學者,能以第一手的觀察,輔以歷代史料,書寫的不是大革命的歷史,而是這個被他稱為最偉大,最激烈的革命,究竟是什麼推動並造就了它的誕生?  托克維爾從中探討了法國社會的階級(教士、貴族與其它),貴族做為封建領主,自古以來是與王權相抗衡的力量,但始於路易十四絕對君主制強力地緊縮貴族權力,使得法國逐步邁向中央集權的政治形式,而諸侯變的有名無實,不再有真正統馭的力量,解放了農奴與土地,而各省本身也設有議會得以自決事務。民主與平等似乎早就處在進行式的狀態,但事實是即便這些貴族失去統御的權力後,他們仍享有各色特權與財富,但對於平民百姓而言,仍受到苛刻的稅捐與不公平的待遇。農民即便擁有了自己的土地,卻背負了大量的地稅與地租必須繳納給原來的地主與政府,相較於身為農奴的祖先,他們過得更不快樂。而對於晉升有產階級的平民,也許不再眷戀務農與田地,卻對在大城市謀得一官半職趨之若鶩,而政府也對於賣官鬻爵來增進國庫收入樂見其成,整個國家陷入一種利益交換的混亂,官員並非真正選賢與能。而教士所代表的教會,雖其傳播的是平等與博愛,也是真正在數世紀以來關注農民與述民權益,但其象徵著威權體制的起源,是大革命所要推翻的「地富反壞右」,進而成為被攻擊的目標。  另外受到文人志士與啟蒙運動 (Enlightenment) 的影響,大量進步主義的思潮在民間社會蔓延。這些學者對政治與社會制度充斥著美好的藍圖與願景,原本是希望藉著中央政府的雙手來實行改革,但緩慢又缺乏效率的國家機器,反而無法成就任何改進。但革命的種子確在庶民階級的內心發芽萌壯,最後將藉著人民的雙手來實現。  貴族、有產階級與庶民三個階級的差異逐步加大,並開始走向分崩離析的道路,加深彼此的對立,即便三個階層在法國社會是平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