發表文章

目前顯示的是 5月, 2017的文章

The Big Picture

圖片
生也有涯,知也無涯 —莊子 作者Sean Caroll教授是理論物理界的翹楚,在這本書The Big Picture: On the Origins of Life, Meaning and the Universe Itself,嘗試以物理學者的眼睛,去看待這類具有高度爭議性的議題 (從時空的結構、粒子物理、量子力學等前沿科學一直到如意識、情感、生命、演化和突現現象……等等不勝枚舉,之間的關連如此強烈又模糊),並提出探討的方向,即便沒有承諾答案,想法如此的天馬行空,又有點兒癡人說夢,但如此引人入勝,縱然注定功虧一簣,尤有甚者身敗名裂,嘗試理解「起源」如同唐璜一樣誘惑著每一代的學者為其傾注心力,亂其所為,卻不能保證增益其所不能。 一、層次問題與有效理論 科學中普遍存在著層次問題 (hierarchy problem),例如粒子物理學研究極度微小的尺度,探究粒子在時空中的漲落與運動,我們認為粒子 (與其作用力) 是構成宇宙的基本,描述它們的理論稱為“規範場論”。但是如果我們要把場論運用到解釋水分子間的運動,我們遭遇到了計算困難,因為分子數目太過於龐大,假設描述一個分子需要一條方程式,那我們有數莫爾的水分子則有不計其數的方程式,計算整個方程組會耗費非常龐大的時間與能源,而且不切實際。但如果我們改用化學的方法,我們也許損失掌握每個分子的解析度,但是掌握大量分子的整體運動 (統計平均),電磁作用力則化繁為簡成凡得瓦力,那麼我們便能快速的處理大量的水分子運動甚至在極快速的時間內去模擬水的行為,並且得出非常精準的結果。在場論 (次原子層級) 以及化學 (分子層級) 中間存在著一道相變,化學是場論的有效理論 (effective theory),但卻可以比基本原理 (first principle) 更好地處理巨觀的集合現象 (collective phenomena)。  作者也用了強湧現 (strong emergence) 與弱湧現 (weak emergence) 來描述層次問題。例如透過模擬,我們可以了解水分子的運動 (弱湧現),但我們卻無法重構美麗的雪花 (強湧現);生物學家或許了解白蟻的行為,並且可以寫出一條條的規則 (弱湧現),但我們卻不能從這些規則得出白蟻築出壯觀的蟻塔 (強湧現)。正如同我們也許深諳次原子理論,確實是描述宇宙的

好人總是自以為是?

圖片
道德凝聚人心,卻也使人目盲 「公道自在人心」是一句陳腔濫調,卻也反映的所謂的公正並不是放諸四海皆準,而是每個人拿出心中的磅秤去權重周遭的人/事/物,至於磅秤上的刻度則因人而異。事件是客觀的,但度量的結果對不同人造成的衝擊卻是不盡相同的。這樣的現象,正是倫理學教授Jonathan Haidt在好人總是自以為是這本書裡所探討的課題。  不得不承認,人都是被情感制約的生物,當我們被輸入一項事件時,第一個反應是先判斷這件事是認同或不認同,接著再拼湊理由以鞏固自己的論點。作者在書中便總結出“直覺先來,策略推理後到”的概念,並且以情感是大象,理性是騎象人來譬喻。騎象人只能替象的行動做出 (遷強的) 解釋,而不能主控象的行動。  枚舉如政治、能源、死刑存廢和年金改革……等議題,多數的正反雙方並非完全依據理性或數據來判斷,尤有甚者,決策者在獲悉資訊時,也篩檢出對己方有利的數據,並做出帶有偏見的預測。這驗證了我們並非按理性來決定我們的行動,而是依心之所向,即便後來被追問原因時也說不出所以然,但還是堅決的認定自己的判斷是正確的。書中便向多位民眾詢問關於人獸交與 (已避孕) 亂倫的看法。多數民眾接認為這些是不道德的但卻提不出理性的解釋來說為何不可以去做?我們可以因為被教育人獸交和亂倫是可憎的便斷定它是錯的嗎?道德準則應依據的是理性判斷,還是感情用事?  另外作者也將所謂的正義之心分成不同類型:「關懷、公平、自由、忠誠、權威與聖潔」,猶如人的味蕾一樣,每種類型都會觸動人的不同感受。愈自由派的人愈重視前三項 (左翼),而愈保守的則愈看重後三項 (右翼)。也因為美國人根深蒂固的觀念使然,作者便依此來解釋為何右派的政治人物能贏得大多數藍領階級的注意,並且對民主黨提出應對的建議。  最後一部分,作者則用90%黑猩猩和10%蜜蜂來比喻人的行為。黑猩猩自利,不懂得團隊合作,而蜜蜂則是高度團體制約性的物種,蜂群整體的利益遠遠凌駕於個體之上。透過演化的群擇作用,人逐漸被篩檢出可以將「我」昇華為「我們」的特質,例如在軍隊中能為同袍犧牲 (非為了國家) 的精神,即便個體逝去,但我的精神會透過同袍而淵遠流長,能夠說服自己去相信這樣的情境而得到歸屬感 (宗教則加深如此的印象),進而為整體的福祉而拋棄個體利益。故作者認為我們都是“雙重人”,自利又願意有條件地犧牲奉獻。  我們都會被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