好人總是自以為是?


道德凝聚人心,卻也使人目盲
「公道自在人心」是一句陳腔濫調,卻也反映的所謂的公正並不是放諸四海皆準,而是每個人拿出心中的磅秤去權重周遭的人/事/物,至於磅秤上的刻度則因人而異。事件是客觀的,但度量的結果對不同人造成的衝擊卻是不盡相同的。這樣的現象,正是倫理學教授Jonathan Haidt在好人總是自以為是這本書裡所探討的課題。
 不得不承認,人都是被情感制約的生物,當我們被輸入一項事件時,第一個反應是先判斷這件事是認同或不認同,接著再拼湊理由以鞏固自己的論點。作者在書中便總結出“直覺先來,策略推理後到”的概念,並且以情感是大象,理性是騎象人來譬喻。騎象人只能替象的行動做出 (遷強的) 解釋,而不能主控象的行動。
 枚舉如政治、能源、死刑存廢和年金改革……等議題,多數的正反雙方並非完全依據理性或數據來判斷,尤有甚者,決策者在獲悉資訊時,也篩檢出對己方有利的數據,並做出帶有偏見的預測。這驗證了我們並非按理性來決定我們的行動,而是依心之所向,即便後來被追問原因時也說不出所以然,但還是堅決的認定自己的判斷是正確的。書中便向多位民眾詢問關於人獸交與 (已避孕) 亂倫的看法。多數民眾接認為這些是不道德的但卻提不出理性的解釋來說為何不可以去做?我們可以因為被教育人獸交和亂倫是可憎的便斷定它是錯的嗎?道德準則應依據的是理性判斷,還是感情用事?
 另外作者也將所謂的正義之心分成不同類型:「關懷、公平、自由、忠誠、權威與聖潔」,猶如人的味蕾一樣,每種類型都會觸動人的不同感受。愈自由派的人愈重視前三項 (左翼),而愈保守的則愈看重後三項 (右翼)。也因為美國人根深蒂固的觀念使然,作者便依此來解釋為何右派的政治人物能贏得大多數藍領階級的注意,並且對民主黨提出應對的建議。
 最後一部分,作者則用90%黑猩猩和10%蜜蜂來比喻人的行為。黑猩猩自利,不懂得團隊合作,而蜜蜂則是高度團體制約性的物種,蜂群整體的利益遠遠凌駕於個體之上。透過演化的群擇作用,人逐漸被篩檢出可以將「我」昇華為「我們」的特質,例如在軍隊中能為同袍犧牲 (非為了國家) 的精神,即便個體逝去,但我的精神會透過同袍而淵遠流長,能夠說服自己去相信這樣的情境而得到歸屬感 (宗教則加深如此的印象),進而為整體的福祉而拋棄個體利益。故作者認為我們都是“雙重人”,自利又願意有條件地犧牲奉獻。
 我們都會被美麗的故事所吸引,即便美好的不切實際,人的心智是故事的處理器,而非邏輯的處理器。在替道德下定義時,並無放諸四海的標準。Haidt教授認為道德體系是為了凝聚整體而追求共同的目標,故
道德體系是由價值觀、德行、規範、習俗、認同感、體制、技術,以及演化出來的心理機制環環相扣而成,用於抑制或控制自我利益,讓合作的社會能夠成真
所以不同地域、部落、社會和國家才會產生出相衝突的觀念,例如當初西班牙和葡萄牙人踏上美洲新大陸時對當地住民的習俗感到震撼,或者歐洲的社會主義,以及亞洲的儒家思想,本質上存在著衝突,但卻是一種能凝聚在地人民的文化道德體系。
 道德體系結合了來自八方的人們,組成了各路群體,每個群體都是由“好人”所構成,但群體間卻又紛爭不斷難以撮合 (政黨傾向),大家彼此都有話要說,便呼應了「道德凝聚人心,卻也使人目盲。」象群與象群間鏗鏘的碰撞,讓我們的社會不斷地搖擺蹣跚前進。

留言

這個網誌中的熱門文章

物理雜記3 - Ising模型與模擬退火

PS7 - 小專題: 為何高斯分佈擁有最大熵?

IA9a - K-means分群與EM算法: 理論